〈書香〉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by Trista
0 留言 1.5k 瀏覽次數
作者:Rolf Dobelli
書籍背面介紹(個人覺得這個砸雞蛋畫面設計很特別)

思考自身是否陷入了尚未意識到的誤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讓我更加認識自己與重視身處的環境,對於生活的每一天都增添了觀察角度,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情,也能更宏觀、更放寬心地去看待。
作者提出他觀察到的52個人類思考錯誤偏誤,裡頭包含無意識順著看到的現象產生的思維認知,給了我們錯誤的訊息甚至做出錯誤判斷。更有知覺地觀察日常發生事件,就像作者發現這些現象一樣,將自己拉離,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會對這個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視野與認識!
以下簡單統整出我個人對於書中較有心得的認知偏誤:

存活者偏誤

從0到成功,中間有無數的階段,有人過關到下階段、有人終生卡在某個階段。

我們容易看到成功的報導,但失敗的例子卻不易見於媒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多數成功的宣傳容易導致我們錯判成功的容易度。事實上,存活者才是少數例子,能存活到成為成功的報導材料,中間無數艱辛的階段是報導裡看不見的。

泳將身材的錯覺

因果倒置

許多廣告請來明星代言化妝品,視聽大眾容易被引導以為這些代言明星是使用了這些產品,才有姣好的外表。事實上是這些廣告商品需要哪些外表來代表推廣商品,先經過篩選,最終結果才是我們所看到明星代言產品的廣告。

當我們看到結果時,容易將因果倒置,錯將原因當成結果。這也很常發生於自身例子。

假設今天穿了紅色襪子去打牌,就贏了很多,將今天的好運歸功為今天有穿了紅色的襪子!這是幸運兒的自我錯覺,我們容易在生活中進入這種誤區,為了可以達到結果,各種途徑都願意去嘗試。而當出乎意料之外得到好的結果時,因為我們希望能再次得到這個結果,不理性地欺騙自己是因為有哪些因素。永遠對自己保持誠實,實事求是的精神可以讓我們活得更清醒。

過度自信錯誤

人們確實知道v.s.人們自以為知道

事實是如何,我們不一定知道。但當有身分的專家口中說出來的話,我們會信以為真。事實上,我們也不知道這位專家過去的預測結果正確率多少,只是按照他的頭銜去評判他的可信度。

在台上的光鮮亮麗與出場率,並不能代表這個人的可信度。在判斷一個人的實力,要用對方過往的實績與結果,才能知道這個人是確實有真材實料,亦或是可以將事情講得舌燦蓮花的實力。

預測這件事,除了預測當事人的實力外,也受到預測事情的關係利害人是否有從中成為變因,檯面下的動作常是我們看不見卻是影響結果的最大變因。

高估與錯誤的預測結果,來自過度的自信+利害關係人的行為變因

沉沒成本謬誤

為了失去的、已付出的成本,而捨不得停下止損,卻沒認知到繼續下去是損失更多。

最常見的看電影例子,看到一半已經知道這部片不為自己所愛,卻捨不得電影票錢,而繼續浪費時間與精力留在座位上。

停止考慮過去,考慮當下與未來吧!

互惠

人與人之間的來回互動,少不了禮尚往來。

一來一往的互動之中,好的效應產生互惠,雙方都得到了效益;若來往之中結了怨,變成了互怨,而相互報復。

當有人請我們喝飲料或吃飯時,人的心理容易產生虧欠感,想要回饋給對方,不白白占對方便宜。有些熟諳人類心理活動的談判家,利用這類難以抗拒的虧欠感,讓對方產生「我已經讓對方先付出、先退了一步了,這樣我也要禮尚往來,給予對方一些承諾」來達成他想要談判條件。

是故,任何時候從一開始就要小心,最好連一開始都不要開始。

確認偏誤

所有情況中,有些情況會被歸類為「一般情況」,有些則會被歸類「特殊情況」。當我們面對特殊情況時,會因為此為特殊事件,直接認定為不常發生、低發生機率,以此為特殊案例帶過,不去探討其發生之因。
實際上,這些所有情況的發生機率都沒有經過實際的統計計算,這是偷懶的大腦為了減少思考運作,而自動產生的分類與區別待遇,當認定為一般情況時,就直接命令執行routine作業。

新觀點(特殊情況)會被腦袋自動過濾成符合自己固有思想的概念,這是腦袋下意識保護自己的信念的作法。

要確認自己有什麼信念的方法:運用紙筆,寫下自己的心念,找出這些信念的反證。

證”偽”自己的理論,來反思自我。

對比效應

俗話說:「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一樣東西沒有經過比較,沒有好壞之分。大家最愛的二分法以及排名,也來自於比較。

對比,不考慮到原先的狀態,而只考慮當下&接下來的變化。

現成偏誤

資訊時代,層層交疊的資訊,傳遞全世界。到達我們手上的資訊,已經不知道經過幾手、幾次的調味了。

在尚未得知到達我們手上的資訊都是最表層、離真相最遠的表述,容易將之誤認為事情的全貌。

易得的資訊被誤認為事實

去追尋最初的真相,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來抽絲剝繭;此外,來到手中的資訊不只這一條,而是有數不清的數量,有限的時間內無法一一去探求每件事的真相。

故事偏誤

故事,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劇情,尤其是高潮迭起的劇情,在賦予意義的同時,簡化了真實的樣貌,微小而重大的變因,可能因此被略過不提。

如何找出故事背後所隱藏的真相:訓練自己試以無脈絡方式讀個人的自傳,可能會發現抽象的事實。

後見之明偏誤

所有已發生的事,似乎都緊密地遵循某種必然性。→將所有事情都連上關聯性的偏誤。

歷史書籍更體現此偏誤

寫日記預測未來事件,你會發現自己是爛透的預言家。

司機的知識

知識分為兩種:

(1)真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2)司機的知識-聽到至可以背誦出演講台詞,卻不知其真意。

巴菲特:「找出你個人的能力範圍(circle of competence),並待在裡面。至於範圍多大,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清楚掌握界線在哪。」
蒙格補充:「如果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外尋找成功,你的事業會是一團糟。」

控制的錯覺

人們以為自己是有影響力

我們容易歸因於人,而忽略環境、時間等等其他變因的影響,甚至認為人可以控制所有的一切,用意念去影響事情的走向。

均值回歸現象

最差的表現變較好時,可能是回歸均值,並非因為有了顧問或見解的幫助。要辨明是否獨立事件。

公有悲劇

這個人人推崇個人利益的現今,無法指望人們的道德理性,只能私有化或管理,才能維持出秩序與平和。

結果偏誤

總是傾向用「結果」來評斷「決定」而非「當時的決定過程」。

不以成敗論英雄

「為什麼」會做出某些決定?是出於理性、可行的理由嗎?

是的話下回繼續做下去,別管上回是否遇到倒楣的結果。

選擇的弔詭

簡單的選項,能讓人較快做出選擇。

選擇一多,除了陷入選擇的障礙感,還有無法立即做出選擇的煩躁與不安感。

大量的選項導致人們心理產生

(1)茫然感

(2)不確定感+不滿感易上升傾向

討喜偏誤

好感來自於

(1)這個人格具有吸引力

(2)這個人與我們背景、人格、興趣...相似

(3)這個人覺得我們對他有好感,那麼他就對我們有好感

當別人表現得對我們愈有好感,我們就愈容易向這人 買東西/伸出援手。

稟賦效應

當我們擁有或正要擁有某樣東西,會自動幫它加值。

練習:將所擁有的東西視為生命中的過客,擁有的都有離去的可能。

損失規避

原本的好心情可能因為一件很小的壞事直接心情變差。

壞事比起好事更加引起我們的注意力→壞事對我們的影響強過好事。

社會性懈怠

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跟處在一群人的狀態下,人類的行為模式會迥然不同。

一個人做事時出的力,與在一群人中出力的狀態,差不了多少,甚至有可能少於一個人做事時出的力。

分工合作的方式,最好是每個人專責負責各自不同領域。

基本歸因謬誤

當人們在解釋一些事情時,易傾向自動高估人物對於事情造成的影響,並低估外在情境的各種變因的影響力。

呼應控制的錯覺。

月暈效應

有時,遇到某些觀點,容易鑽牛角尖,將自己陷於囹圄之中,在這個畫地自限的牢籠裡看向外面,都是主觀而狹隘的視野。

迷失於某一觀點裡,並由此設想事情的全貌。→忽略突出的特徵,客觀地瞧全貌真相。

替代路徑

高風險的成功v.s.無聊路徑的成功,你選擇哪個?

高風險的成功可能能讓你快速地達到目的,但萬一失敗了,這個結果你有辦法承擔嗎?

無聊路徑的成功,雖然需要的時間比較久,但風險十分低讓我們可以不懼怕地嘗試。

聯結謬誤

第一時間聽到有理有據的事情,我們表層的思考無法立即分辨出他的詭異。長時間的深層緊密思考,才能看見藏在內裡那些細微絲線的不自然。

直觀的思考無法抗拒合理的故事,有意識的思考需要更長的時間。做決定時,別跟著直觀的思考。

框架

陳述的開始→從單一/少數面向開始=>框架

整件事情囊括林林總總的面向,但從第一時間的陳述容易傾向陷入單一/少數面向,而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

行動偏誤

當我們遇上情況不明的場面時,總想先採取行動的衝動,不管做什麼都好,也不管對事情有無幫助,聊勝於無。

掌握狀況前,最好什麼都不做。

不作為偏誤

此偏誤辨識不易,因為放棄行動比採取行動來得不明顯。

在此作者提供一個辨識的方法: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份,你就是問題的一部份。

我個人覺得這是二分法,沒有考慮到其他面向。需要按照實際實例來判斷,是否也有其他分類。

享樂跑步機

縮短上班時間,減少長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這種幾乎每日都產生的負面影響。

讓享樂的時間充滿生活的tips:

(1)避免長期下來也無法習慣的負面效應

(2)對物質的效益抱持稍縱即逝的期待

(3)如果過生活,長期的正面影響是關鍵

延伸閱讀〈書香〉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查理·蒙格(25種人類誤判心理學)

You may also like

留下你的想法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