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真確FACTFULNESS

by Trista
0 留言 727 瀏覽次數

你認為你對世界的認知是正確的嗎?在學生時期學到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否未能時時更新呢?來一起進行個大冒險,大大翻轉腦袋一番吧!

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奧拉・羅斯林Ola Rosling/安娜・羅朗德Anna Rosling Rönnlund

你知道當今的世界已經進步到什麼程度了嗎?從作者的研究數據中,並提問出13個跟這個世界、人們有關的問題,現今全世界低所得國家裡,多少女孩會讀完小學?、世界上的多數人是生活在哪個所得國家?、在過去20赤貧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是?⋯⋯以上總總好似跟我們的生活沒有任何關係,所以這些並不在我們平常會關注的內容之中,但真的是這樣嗎?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偏誤思維呢?

人類的演化中,帶來根深蒂固的直覺,大腦根據直覺跳過思考過程,直接抵達結論,在充滿危機四伏的環境中,這項才能能讓人類存活下來,迅速地反映能夠避開致命的危險。但現在的環境仍跟早期人類生活環境一樣需要隨時保持緊戒嗎?
跳過思考產生的直覺帶來的副作用,會帶來暗示衝突、流於誇大性,各種偏誤的形成,增加對世界觀的錯誤認知。
所以,現在我們要學習「求真習慣」,學會別被誇大資訊牽著走。

作者提出十大偏誤:二分化直覺偏誤、負面型直覺偏誤、直線型直覺偏誤、恐懼型直覺偏誤、失真型直覺偏誤、概括型直覺偏誤、宿命型直覺偏誤、單一觀點直覺偏誤、怪罪型直覺偏誤、急迫型直覺偏誤,以下簡單講述各個核心價值觀點:

二分化直覺偏誤

「我們⋯⋯他們⋯⋯」或是「我⋯⋯他⋯⋯」是不是隨處可以聽到這類型的言論?這種分化型言論有好有壞,對內有凝聚力,並帶來自我認同感與身份認同感,能直觀快速分類;對外則會引發衝突與競爭,尤其是攸關敏感的種族話題,甚至嚴重到開戰的程度。
像是低所得、中所得、高所得國家,當我們在描述其他國家時,我們難以去了解在我們以下階層的國家,甚至認為他們都是同類型,最好是以中性詞的分類,用「四個等級」去扭轉分化偏誤,用L1~L4所得能力來分類國家,L1最低、L4國家所得最高,每個國家都是從L1慢慢進步攀爬到L4等級,從數據看見背後的事實,而非只是看平均值、極值。

負面型直覺偏誤

傾向留意壞事多過於好事,尤其在新聞媒體上特別顯現出此點,大部分的新聞報導都是壞事多過於好事,這並不是他們的錯,若不這樣做他們可能就吸引不到收視率,得回家吃自己了。問題在於我們閱聽人的腦袋偏好刺激、八卦、誇大的事實,要留意這種偏好會帶來——對過往的錯誤記憶;在大眾觀感上,擔心把壞事說成好事會顯得冷血。

要知道,既是糟糕、也在變好,兩者可以同時成立。要預期壞事容易被渲染,因為能更引人矚目;正面改變的可能更多,只是我們沒看到、看不到,好消息難以成為新聞。從另一方面來看,壞新聞多,也可以代表對壞事的監控有提升、有進步。

直線型直覺偏誤

狀況用數據分佈圖可能有好幾種線型,直線、S型、滑梯型、駝峰型、倍增型曲線。而懶惰又容易被影響的腦袋常常只用直線型來看多數情況。(X軸為L1~L4所得國家,L4國家所得最高)
以下是各線型運用情況舉例:
直線型:就學年數-所得越高,就學的年數越高;結婚年齡-所得越高,結婚的年齡上升;娛樂占比-所得越高,娛樂在生活中的佔比越高。
S型:識字率、疫苗接種、有冰箱的家庭-所得等級L2&L3會有明顯大幅上升,但在L1&L4趨於平衡(無&已成常態)
滑梯型:婦女生子數、疫苗價格、人類生長速度-L1階段高度生子率、高價、高速成長,到了L2~L3趨於下降,L4已平衡於一定的低值。
(補充:就世界總人口數來看,早期的人類是與大自然呈現平衡共死,地震、洪水、火山、極寒極旱的狀況,沒辦法抵抗,不穩定的生活環境與醫療能力,一個婦女可能需要生8甚至9個孩子,出生率非常高;現在的人類是與大自然平衡共生,多數天災的死亡數大幅下降,人類壽命延長,加上生產與孕育孩子穩定性提高、生活環境穩定不需要太多勞動力,讓生育率下降。)
駝峰型:12歲兒童蛀牙比率、交通事故死亡佔死亡比、兒童溺斃-L1&L4國家最少,多分布於L2&L3,意味著在大多數國家最多。
倍增型曲線:交通里程、花費、CO2排放量、所得-其增加數值為1>2>4>8>16>32>64,知道第三個點可以判斷此線是直線或曲線的前端。

恐懼型直線偏誤

媒體訴諸恐懼型直線偏誤以吸引群眾注意力——災害新聞空前常見,偏偏世界空前安全。
(就災害與影響人數比較值)

運用批判性思考+懷疑精神+尊重證據來應對此偏誤。
“看不見的物質本身沒那麼有害,反而是失控的恐懼造成較大危害。“
”不起眼卻更有害的惡化現象較少獲得報導。”
(尊重證據:例如,不信任疫苗,請先看發病後的慘狀,若此證據也無法扭轉看法,那就不是實事求是、理性思考的態度,際此就別使用酒精消毒、洗手清潔浪費時間了。)
化學恐懼症Chemophobia:把日常食物中含量極低的化學物質講的最大極惡,其實要吃上一或兩艘貨輪的量或是連續吃上三年才會因此送命,此恐懼來自「化學」二字。
「恐懼」、「危險」是兩回事,危險的事物是真正帶來危害,要害怕對的事物,才是真正防範危害。

失真型直覺

不成比例or誤判大小,加上媒體記者的誇大渲染,負面型直覺的效果增益,導致進步狀況被低估。
不成比例:錯把有限的注意力與資源放在個案上。

扭轉方法:比對+除法
1.比對數字:別看單獨數字。例如:越南抗戰紀念碑——
抗美(越戰)的紀念碑為90cm高
抗法獨立的紀念碑為3.5m高
抗中國戰爭紀念碑為100m高
第一個抗美持續了20年、第二抗法持續200年、抗中持續2000年,有比較才能知道更多事情的真相。
以及運用「80/20法則」20%的項目耗掉80%以上的資源。
2.善用除法:除線上的趨勢。資源耗損的比例與改善方向,首先要先參考的數據是人均而非總量。

概括型直覺偏誤

概括分類的思維,結論容易得出刻板印象的直覺偏誤。要有意識地去察覺哪些分類會造成偏誤,質疑你的分類,尋找同一類別的相異處、不同類別的相似處;當心「多數」:當心「特例」;當心從一群體的做法套用到另一群體的做法是否妥當;假定你自己不是「正常」。

同類之相異,不同類之相似:同類群體切割成小部分來看異處;找出不同類群體互相之間的相關性、關聯性。
舉例:有報導賴比瑞亞、獅子共和國的疫情會影響到肯亞旅遊。——事實上兩者在非洲大陸兩端,開車要100小時。

「多數」:51%是多數,99%是多數,這個多數是指哪個數值呢?

「特例」:別把特例當通則,鮮明例子容易被回想,但可能非通則、常態。
舉例:化學物質,一定就不好嗎?肥皂、水泥、塑膠⋯⋯還有許多生活上的輔助用品都屬於化學物質範圍。
但他人提出一個例子來支持他的觀點時,請對方提出更多例子,或者思考反例是否有相反的結論。

「正常」v.s.「笨蛋」:當眼前的事實與固有的知識邏輯不符時,保留這種怪怪的感覺,先觀察,不妄下結論,抱持好奇與謙虛,有時自己平時身處的環境不一定就是別人眼中的正常環境。
當你看到只蓋了一半的房子,是否覺得這還沒完工呢?但當你在一個國家裡看到四處的房子都只有蓋一半,是不是開始覺得怪怪的了。在L1~L3的國家,很常見房子只蓋一半,他們所賺到的錢,很難像我們一樣存在銀行裡,錢放在家裡也可能會被偷走,所以當錢足夠買磚塊的時候,就會購入並砌在房子上。是不是很聰明!

「做法套用在另外一個群體上」:是否適用性?
士兵v.s.嬰兒:當在照顧士兵時,要讓士兵趴睡,避免仰臥時被嘔吐物窒息;嬰兒適用嗎?嬰兒因為有正常運作的反射反應,會自動側身避免,但若趴的姿勢反而沒有力氣來偏斜頭部,造成窒息。

宿命型直覺偏誤

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的命運,且事情向來如此,永遠不會改變。
團體中的宣言時常以這種特定命運來凝聚向心力,並產生對其他團體的優越感。現在若未妥善更新知識,會看不見周遭社會的變革。

要注意緩慢改變不是沒有改變,保持樂於更新知識,對新數據持開放態度。
搜集文化改變的例子會有幫助。——DollarStreet記錄了各國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可以更新腦袋中對各國的印象與認識!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偏誤—認為只有單一肇因與解方。

偏誤舉例:
(1)自由市場:
單一肇因:政府干預->保持永遠反對的態度
單一解方:減少稅收、鬆綁法規來釋放市場力量->保持永遠支持的態度
經濟快速發展排行前幾名的國家中,有非採用自由市場制度。
(2)平等:
單一肇因:所有問題源自不平等->保持永遠反對的態度
單一解方:重新分配資源->保持永遠支持的態度
以上思考雖然省時省力,但並未嚴謹地思考不符合的例子。檢驗是否有漏洞,別只跟同意自己觀點的人談話、別只看見那些符合自身認知的例子,接觸不同意的反駁,來看見更多這世界的真實。

專家只在其鑽研的領域中研究、社運人士也會有意或無意中把關注的議題放大檢視,忽略已取得的進步,甚至靠聲稱惡化而激發關注。所以單一身份說法並不能代表全部立場。

「給孩子一個槌子,什麼都像是釘子」

擁有的專業會想拿出來用、到處用,每個地方都用上。但專業知識可能反倒讓專家看不見何者真正有效。

所有解方都能解決某些面向,但並非全部,最好從各式各樣角度看世界。
數據不是唯一解方,當數據超越數字本身,協助揭開事實的真相時,才靠近解方作用。
有些價值難以用數字衡量,例如人類的進步。
-古巴:最健康的窮人-認為政府能解決一切,不自由、低效率的策略
-美國:最不健康的富人-對政府干預有疑慮,認為市場能解決一切的策略
要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從多角度看問題。

怪罪型直覺偏誤

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兇。

誇大特定個人、群體的重要性,滿心想找出禍首而未見事實全貌,也不再設法在別處找出解釋。沈溺於簡單解釋,未見更複雜的真相,沒留意對的地方,也就很解決問題以防止壞事重演。
=>矛頭應該要對準整個體制與系統而非個人。
*「好事」「稱許」也會引發此直覺。

此直覺也顯示出我們的偏好:愛怪罪的對象,例如奸商、記者、外國人。
(1)奸商:別以為開出難以置信的低價就一定是沒良心的奸商,說不定是運用了你不知道的方式讓總成本下降才能把價格下拉。
(2)記者或紀錄片導演:通常自己都被誤導了。即使每則報導本身完全真實,仍可能因為記者對報導的選擇而產生錯誤認知,媒體非中立也無法中立。而記者對於世界抱持著扭曲的了解源於他們是有著誇大直覺的人類,而其系統性原因是因為被鼓勵做出偏頗誇大的報導,否則就吸引不到注意力、目光,得回家吃自己了。
(3)難民、走私販:在日內瓦公約中,所有歐盟國家必須接受保護國際性或非國際性武裝衝突的所有受難者,也就是戰爭難民。但實際上在新聞上時常看到敘利亞難民搭載幾乎沒有安全性的橡皮艇前往逃往歐盟國家,卻在地中海上船隻翻覆全數死亡的憾事。為何要使用不安全的橡皮艇而不搭飛機或是郵輪呢?他們搭橡皮艇花了1000歐元,這個價錢可以搭好幾趟飛機跟郵輪!
真相是,他們在鄰近的土耳其、利比亞大使館申辦不到簽證(稱大使館無法處理這類簽證…),而要使用難民尋求庇護的身份方式卻因為航空公司或郵輪公司難以在短時間內查證身份,所以採用直接拒絕處理的方式(要查明難民身份連大使館都得花8個月的時間)。以上總總阻礙,使得他們最終被迫選擇最危險的方式逃往,卻葬身於大海之中。
(4)外國人:直覺上,直接把責任推給別人,找一個代罪羔羊,把所有錯都怪罪到對方身上。例如:流感的名稱,取名西班牙流感這類型指稱流感來源(在西班牙這種流感可不會被稱為”西班牙流感“而是另外一個名稱或甚是其他國家名稱的流感)。
(5)領導人、教宗:其影響力並非全然是成因,影響力並非如宣傳力般之大。例如:在一胎化政策之前,中國婦女生育力已趨於下降。

更可能的英雄其實是:機構與科技

機構,社會是由大眾打造出來的;科技,洗衣機讓我們有時間去圖書館增加知識,冰箱、電燈、眼鏡⋯⋯等等的發明讓我們的生活便利性增加,有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性的事。

尋找原因而非戰犯
尋找體制而非英雄

急迫型直覺偏誤

因為事態緊急,心裡產生恐懼感,無心檢視事情的全貌「再不做就沒機會了!現在就要!
明天就太遲了!」->難以妥善思考,導致匆促決定就行動。帶來壓力、放大其他直覺。

相較之下,對於未來遙遠的危機就幾乎沒有這種直覺,甚至遲鈍。而社運人士為了增加注意力,運用、激發人們的就是用此種迫在眉睫的急迫直覺。
=>可能招致失信導向,久而久之對於真正的危機就麻木了(狼來了的寓言)。

恐懼+急迫,會導致「愚蠢而極端的決定」
誇大,會「削弱數據的可信度」

讓腦袋有思考的習慣,不讓它習慣懶惰、直線性思考,看書是一項能保持思考的好習慣的方法!有意識地活著,思考、探索每件事有趣的事情,讓眼中的世界成為美好的故事集!

You may also like

留下你的想法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