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查理·蒙格(25種人類誤判心理學)

by Trista
0 留言 1.9k 瀏覽次數

這一本人生哲學書,絕對能夠反覆翻閱,保證每每獲得新的靈感與新的人生想法!

作者: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我從這本書開始認識到查理·蒙格,從此視他的人生哲理為楷模,尤其是從書中看出他的處世之道、面對各種事物的態度、恰到好處的幽默感以及人生原則與哲學,可謂之為典範也不為過!

這11講的每一講都是精華,尤其在第十一講的每個小節,讓我拿起了筆記本,抄寫下來,常常翻閱!

第十一講-25種人類誤判心理學

以下25種人類誤判心理學簡單說明與整理供大家參考,書籍中有更多詳細說明與案例!

1.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Reward and Punishment Superresponse Tendency

激勵機制+懲罰機制=>改變(1)認知(2)行為

班傑明·富蘭克林:『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避免受激勵機制影響的對策:
(1)如果顧問提出的專業建議對他本身特別有利,應該要特別害怕這些建議。
(2)在和顧問打交道時,學習和使用此顧問所在產業的基本知識。
(3)重複核對、質疑或者更換得到的建議,除非經過客觀考慮之後這些建議看起來是合適的。

祖母的規矩:要求孩子在吃甜點之前,先把他們的胡蘿蔔吃掉。

2.喜歡和熱愛傾向Liking/Loving Tendency

這傾向是一種「心理調節工具」,促使人們:
(1)忽略其熱愛對象的缺點,對其百依百順。
(2)偏愛那些能夠讓自己聯想起熱愛對象的人、物品、行動。
(3)為了愛而扭曲其他事實。

↗引起↘
喜歡/熱愛 傾慕←反饋模式形成,易造成極端後果(*尤其是值得敬仰的人帶來的效果與影響*)
↘強化↗

3.討厭/憎恨傾向Disliking/Hating Tendency

也是一種「心理調節工具」,促使人們:
(1)忽略其討厭對象的優點。
(2)討厭那些能夠讓自己聯想起討厭對象的人、物品、行動。
(3)為了仇恨而扭曲其他事實。

4.避免懷疑傾向Doubt-Avoidance Tendency

透過盡快做出決定來消除懷疑的傾向→要習慣戴上「客觀的面具」

引發因素通常是(1)困惑(2)壓力

5.避免不一致性傾向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

為節省運算空間,大腦會不願意做出改變

富蘭克林:『一盎司的預防比一盎司的治療更值錢。』
→在生活中維持許多好習慣,避免或者戒除許多壞習慣,這樣的生活才是明智的。防止一種習慣的養成要比改變它容易得多。

大腦抗改變傾向於保留,如下幾種東西的原樣:
(1)以前的結論
(2)忠誠度
(3)角色
(4)身分
(5)社會認可的角色…etc.
主要引起因素的共同作用:
(1)當人類遠祖動物求生存,迅速做決定是至關重要,這種抗拒改變的模式,有助於更快做出決定。
(2)使遠祖得以群體協作而獲生存優勢,若每個人的反應總是不停改變,群體協作會變得很困難。
(3)從人類識字到今日複雜的現代未歷時很久,它是進化這麼短時間內最好的辦法。
→訓練跳脫的思維

6.好奇心傾向Curiosity Tendency

幫助人們防止或減少其他心理傾向造成的糟糕後果。

7.康德式公平傾向Kantian Fairness Tendency

康德以”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又名”定言令式”)聞名,要求人們遵守某些行為規範(黃金)法則,大家皆遵守則社會制度保證對人們是最好的。
奴隸制度與宗教共存幾千年的可能主因。

8.羨慕/妒忌傾向Envy/Jealousy Tendency

摩西誡律、猶太文明視之為邪惡的。
巴菲特:『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妒忌。』

9.回饋傾向Reciprocation Tendency

(1)大自然並沒有普遍的法則,使得物種內部以德報怨的行為能夠推動物種的繁榮。
(2)如果一個國家對外交往時放棄以牙還牙的做法,這個國家是否有好的前景是不確定的。
(3)如果國與國之間都認為以德報怨是最好的相處之道,那麼人類的文明將承擔極大的重任,因為人類的基因是幫不上什麼忙的。

化解過激敵意的標準方法:延遲自己的反應。
托馬斯·墨菲:『如果你覺得罵人是很好的主意,你可以留到明天再罵。』

利人利己原則
+ =>建設性行為(i.e. 婚姻的日常交流→充滿魅力的婚姻)
回饋傾向

「回饋傾向+激勵機制」排除「避免不一致傾向」
促成:
(1)人們履行在交易中做出的承諾(i.e. 婚禮上的宣誓)
(2)牧師、醫生、鞋匠等其他職業人士恪守職責,做出正確的行為。
*很大層面在「潛意識」層面發揮作用!*

回饋式讓步:
A出100%意見,B100%拒絕意願;
>A讓步提80%,B也會讓步同意。

補充:
1.只要行為端正,就能得到上天的幫助。
2.利用心理干預來中止化學藥物依賴(戒毒、酒)
3.情感關係中,雙方更感興趣是如何取悅對方,而非如何被取悅。

引起負罪感的因素:「回饋傾向」+「獎勵超級反應傾向」的精神衝突。(「獎勵超級反應傾向」推動人們百分之百享受好東西的傾向)

10.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Influence-from-mere-Association Tendency

又名「簡單聯想誤導傾向」。

(1)最常見條件反射:標準條件反射(創造出新習慣的反射行為,是由以前得到的獎勵直接引起

(2)另外一種條件反射:由簡單聯想引發,例如:
a.價格最高、品質最好
b.鞋油目標客群為喜歡漂亮的女生,將外包裝上印製漂亮女孩或請漂亮女孩代言
c.賭博
d.拿破崙&希特勒全盛後去打俄羅斯,結果一敗塗地
避免因過去的成功而做蠢事的正確對策:
A.謹慎審視以往的每次成功,找出這些成功的偶然因素,以免受這些因素誤導,從而誇大了計劃中的新行動,取得成功的機率。
B.看看新行動會遇到哪些在以往的成功經驗中沒有出現的危險因素。

(3)「喜歡/熱愛傾向」+「簡單聯想傾向」→影響人們的思想
例如:母親對孩子的愛,使她對於罪孽深重的兒子仍認為是清白無辜。
對策:「實事求是地看清現實,可還是去愛。」

(4)「討厭/憎恨傾向」+「簡單聯想傾向」→也會引起認知錯誤
例如:”波斯信使綜合症”-古代波斯人真的會把信使殺掉,這些信使唯一的過錯就是把”真實的壞消息”(例如:戰敗)帶回來。
對策:
A.「正確的對策是有意識地養成歡迎壞消息的習慣。」
B.「有壞消息要立刻匯報。只有好消息是我們可以等待的。」
C.「保持明智和消息靈通,讓人們知道你有可能從別處聽說壞消息,這樣他們就不敢不把壞消息告訴你了。」

(5)對消除以德報怨的自然傾向有相當效果
例如:窮困的A接受B的恩惠,A可能妒忌B優越的處境,從而討厭B。尤其施惠的舉動使A想起自身不幸遭遇,A不但討厭B,還會試圖傷害B。

(6)「類型化思考」+「簡單聯想傾向」
例如:B今年90歲,A知道大多數90歲的人腦袋都不大靈光,而認為B是個糊塗蛋,即使B腦子依然很靈光。
對策:趨勢未必能夠正確地預測終點。

11.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Simple, Pain-Avoiding Psychological Denial

現實太過痛苦令人無法承受,所以人們會扭曲各種事實直到它們變得”可以承受”。極端的後果經常跟愛情、死亡、對酒精&毒品等依賴有關。

12.自視過高的傾向Excessive Self-Regard Tendency

也用於人們的主要”私人物品”,例如:過度稱讚自己的配偶。

人們一旦擁有某件物品後,對該物品的價值評估就會比它們尚未擁有該物品前來得高。
過度高估自己的私人物品,在心理學稱為”稟賦效應”,甚至比沒做出這種決定之前所認為的還要好。

此傾向使人們偏愛與自己相似的人→過度地受當面印象的影響
托爾泰斯作品中寫出此傾向的威力:
a.罪犯不認為自己有罪
b.生活的不幸及種種悲慘讓他們成為這樣的人,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值得原諒
==>人們不去改變自己,而是為那些可以改變的糟糕行為找藉口,讓自己心安理得->品德有問題

避免因自視甚高做出傻事的最佳方法:
當你評價你自己、你的親人朋友、你的財產和你過去未來的行動的價值時,強迫自己要「更客觀」

「驕傲」:在所有有益的驕傲中,也許最值得敬佩的是,因為自己值得信賴而產生的驕傲。
此外,一個人只要值得信賴,哪怕他選的道路崎嶇不平,他的生活也會比那些不值得信賴的人好得多。

13.過度樂觀傾向Overoptimism Tendency

德狄摩西尼:『一個人想要什麼,就會相信什麼。』→人們心理: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定+做得非常好時會表現過度樂觀
解決愚蠢的樂觀主義方法:透過學習,習慣性地應用費馬和帕斯卡機率論

14.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Deprival-Superreaction Tendency

得到$10≠失去$10
快樂≠痛苦(程度)

損失”已有的”好處v.s.損失”即將擁有的”好處
→造成產生對於眼前的”小”損失小題大作,不理性的激烈反應
例如:(1)平時餵食”狗”的主人被此”狗”咬了,因主人在給牠餵食時,將食物從牠嘴裡奪走(2)賭徒-不服輸(3)老虎機的玩家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很好地保護了(1)意識形態觀點(2)宗教觀點→激發直接針對”公開質疑者”的”討厭/憎恨心理傾向”,因為所擁護的觀點擁有強大的信念維護體系,而質疑者的思想若是擴散,會削弱它們的影響力。
→而公開質疑者若為”從前的信徒”,則會受到更強烈的敵意,因為(1)遭到背叛會激發”額外的”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因為失去了一名同志(2)擔心那矛盾的觀點會特別有說服力,因為它們來自一個先前的同志。
古代對於異教徒的處置→酷刑、燒死。

極端的意識形態透過a.強烈的方式b.對非信徒的極大敵意而得到維護。
→造成極端的認知功能障礙
=>可能起因(1)避免不一致性傾向(2)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化解方式:
A.建立一個極為禮貌講究的文化→就算雙方意識形態不同,也要彬彬有禮
B.刻意引進對現有團體意識保持懷疑態度又能力突出+能言善辯的人

15.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自動根據周遭的人們思考和行動方法來觀察並學著跟著思考和行動的傾向→簡化複雜的事物

青少年特別由於社會認同傾向而出現認知錯誤→年輕人最尊重的是同齡人,而非父母或其他成年人,這種現象很大程度是由年輕人的基因決定的。
=>對於父母來說,與其教育其子女,不如控制它們交往朋友的質量。

在企業高層中,不乏見到如青少年般有從眾心理的領導人→人們在感到困惑或有壓力(疲憊也會增加壓力)時,尤其是同時有這兩種因素影響,最容易受社會認同傾向影響。

好/壞行為都能透過社會認同傾向傳播,因此:
(1)在壞行為散播前阻止它
(2)倡導和展現所有的好行為
→謝皮科綜合症:弗蘭克·謝皮科因拒絕和警局同事同流合汙,差點遭到槍殺。而腐敗現象由「社會認同傾向」+「激勵機制」所引起的。

就社會認同而言,人們同時受「別人行為」+「別人不行為」的誤導→當人們處於懷疑狀態時,別人的不行動就會成為了一種社會證據,證明不行動是正確的。=>旁觀者效應

當這三種傾向同時出現時「社會認同傾向」+「羨慕/妒忌傾向」+「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的誤導
對策:學會如何在其他人犯錯的時候,別以他們為榜樣

16.對比錯誤反應傾向Contrast-Misreation Tendency

又名「對照誤導傾向」,人的神經系統非科學儀器,它必須依靠更簡單的東西,例如:眼睛,只能看到在視覺上形成對比的東西;其他感官也是依靠對比來捕捉訊息;不但感知如此,認知也是如此。前後對比度細微的變化誤導,人們難以察覺。
富蘭克林:『小小紕漏,能沉大船。』

17.壓力影響傾向Stress-Influence Tendency

突然的壓力(例如:遭遇威脅)→腎上腺素激增→推動更快、更極端的反應
輕度的壓力→輕微地改善人們的表現
沉重的壓力→引發徹底的失調(例如:抑鬱症、急性壓力抑鬱症Acute stress depression),會使人們思維出現紊亂,因為它引起極端的悲觀態度,且這種悲觀態度往往會持續很長時間,導致人們身心俱疲,什麼都不想做。

巴夫洛夫的狗(壓力測試試驗)結論:
(1)能將狗分類,預測具體某隻狗有多容易崩潰
(2)那些最不容易崩潰的狗也最不容易恢復到崩潰前的狀態
(3)所有狗都可以被弄崩潰
(4)除非重新施加壓力,否則無法讓崩潰的狗恢復正常
→邪教是如何造成那些可怕的禍害?
→如果父母想讓被邪教洗過腦,變成行屍走肉的子女重新做人,法律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規定?
==>施加大量的壓力可能是治療最糟糕的疾病-喪失心智-唯一的方法

18.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Available-Misweighing Tendency

又名「易取得性誤導傾向」。
「如果我愛的女孩不在身邊,我就愛身邊的女孩。」

人類的大腦是有限和不完美的,它容易滿足於易得到的東西。
大腦無法使用它記不住或認識不到的東西,所以大腦會高估易得物的重要性→易得性-錯誤衡量傾向

避免受此傾向影響的主要對策通常是按程序辦事、Checklist,另外一種對策是模仿達爾文「重視反面證據」的做法,特別關注「不容易被輕易量化的因素」;而另一對策是尋找聘請一些知識淵博、富於懷疑精神、能言善辯的人來扮演「有觀點的反方角色」。
極其鮮明的形象易被記住、容易被認知,因此應有意低估他們的重要性,而有意高估那些不那麼形象的證據。

另一面,極其鮮明的形象在影響大腦方面的威力可被建設性地用於:
(1)說服其他人得到正確的結論
(2)作為提高記憶的方法,將人們不想忘記的東西聯繫起來
別只是因為一樣事實或者一種觀念容易得到,就覺得它更為重要。

19.不用就忘傾向Use-It-or-Lost-It Tendency

所有技能都會因為不用而退化。

持續性地操練所有很少用到但必須保證萬無一失的技能,一種自我提升的責任,以免陷入”鐵鎚人傾向”,學習力也會下降,因為需要用來理解新經驗的理論框架出現了裂痕。
許多技能唯有天天練習才能維持在高水平。
只要勤奮能降低不用就忘傾向的影響。

20.化學物質錯誤影響Drug-Misinfluence Tendency

又名「毒品誤導傾向」。參見11.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Simple, Pain-Avoiding Psychological Denial(酒精、毒品等,對認知與生活帶來悲劇的結果)

21.衰老-錯誤影響傾向Senescence-Minsinfluence Tendency

年齡的成長自然會造成認知衰退,每個人認知衰退時間早晚、速度快慢不盡相同。帶著快樂、不斷地思考和學習,在某種程度上能延緩不可避免的衰老過程。

22.權威-錯誤影響傾向Authority-Misinfluence Tendency

又名「權威誤導傾向」。

人類生活在階級分明的權力結構中,大多數人生下來就要跟隨領袖,只有少數人能成為領導人。而人類天生就有追隨領袖的傾向。
由於人類大多的反應是自動的,追隨領袖的行為也不例外,故當領袖犯錯時或領袖的想法未得到好的傳播(誤解領袖想法)、被大眾所誤解時,追隨者也會遭受極大的痛苦。

相關實驗: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又稱「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聽從指令電擊陌生人)。

跟隨權威人物的心理傾向很強大,能使人們變得糊塗。
權威人物一旦上台,將會得到權威-錯誤影響傾向的幫助,很難被推翻。

23.廢話傾向Twaddle Tendency

擁有語言天賦的社會動物,天生有囉哩囉嗦的本事,說出一堆給正在專心作正經事的人造成許多麻煩的廢話。
喜歡說廢話的人應遠離嚴肅的工作。
無關緊要的人不要去干預那些有關緊要的人的工作。
(OS:喜歡說廢話的人會有這個自覺嗎??)

24.重視理由傾向Reason-Respecting Tendency

又名「師出有名傾向」。

準確的認知、獲取準確認知過程中得到的快樂,人天生喜愛,故思維技巧遊戲(例如:填字、橋牌、象棋等)如此受歡迎。

傳授知識講明正確原因、發布命令說明原因,都能使結果更好。副作用是-
(1)若給出的理由哪怕是毫無意義或不準確的,也能使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得到遵從。
(2)重視理由傾向其實是一種條件反射,會出現這樣的條件反射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有理由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25.Lollapalooza傾向

被邪教盯上的人,在邪教的壓力下皈依現象(行屍走肉)又叫”喀擦(Snapping)”,各種心理傾向引起的壓力迫使人們做出極端行為。(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

結論

心理傾向列表體現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心理傾向也深植於我們有限的大腦中,如果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帶來的好處可能比壞處多,以下例子可解釋基本心理學知識的極大效用:

一、卡爾·布勞恩的交流方式:要求公司內所有交流必須遵守”五何”-何人(WHO)因何故(WHY)在何時(WHEN)何地(WHERE)做了何事(WHAT)
二、飛行員訓練中對模擬器的使用:很少用到但必須保持高熟練度的技能,定時訓練
三、酒癮戒除組織的制度:
(1)只有做好心理準備,才能開始改變
(2)用新習慣代表舊習慣很重要
(3)借助同儕支持與壓力推動改革
(4)擔保人制度加強責任感,促成結果
(5)不分等級的團體是改變的催化劑(安全感提升UP、舒適感提升UP、親密感提升UP)
(6)物以類聚
(7)經常反思是關鍵(檢視過去的行為,思考如何改變)
(8)實踐中的改變預示突破(對轉變給予認可,進步的標誌)
(9)認可小進步好處多(短期進步計劃)
(10)以進步為目的,而非追求完美
四、醫學院中的臨床培訓方法:多看、多聽、多觀察
五、美國制憲大會的規則:絕對保密的會議、最終投票之前所有的投票都不記名、大會結束前選票隨時可以重投、對整部憲法只投一次票
六、使用祖母的激勵機制:讓人們約束自己,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七、哈佛大學商學院對決策樹的強調:概率
八、強生公司(Johnson&Johnson)所用的類似於屍檢的做法:就算是很糟糕的併購決策,都要審視已完成的併購,將預測和結果進行比較
九、查爾斯·達爾文的避免/反確認偏見:雙盲試驗方法(Double Blind)->FDA受測者與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哪些是對照組或實驗組
十、華倫·巴菲特關於公開競標的原則:別去

列表背後隱藏著悖論,對這個系統越了解,真實性就越低,而這正使得系統在防止糟糕結果,推動良好方向具有極大價值。
→被操控的人知道自己被操控著,也會心甘情願被對方牽著走

終身學習與銘記於心:
1.「經濟學」+「心理學」
2.「逆向思維」+「心理學檢查清單系統與生活應用的結合」+「Lollapalooza效應」

You may also like

留下你的想法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