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順勢溝通

by Trista
0 留言 884 瀏覽次數

從了解溝通的目的,運用自我修練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由內向外的溝通方式,連結到情緒與表達回應的課題,再到最後應用篇用人格特質分析來拆分溝通對應法,並給予小訣竅的互動關鍵字與溝通小秘訣。整本書篇幅不長但簡潔有力地帶出作者在溝通上的實務技巧分享,並利用小問題與練習步驟的工具幫助讀者在理解字句後也能搭配思考自身是否有類似的經歷,是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擴大溝通的範圍並加深這門學問的深度,在人與人相處之間除了更了解交流的背後意涵之外,更多一層哲學性思考來自我提升。

作者:張忘形

人與人之間的來回交流,分為以下四種情境:

  • 溝通:透過理解,建立關係–去理解探究對方心中的真實想法,思考背後的情緒與動機,進而建立起更好的關係。
  • 表達:理清脈絡,建立價值–邏輯、說話方式與渲染力、多元的架構等等說話技巧,拿捏適度的力道,並帶給對方適度的理解。
  • 說服:透過影響,改變對方–希望對方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式行動。
  • 談判:資源交換,解決問題–雙方拿出各種招式,讓對方願意妥協。
  • 辯論:拉攏評審,贏得青睞–讓評審(大眾風向)認為有道理、有同感。

這背後,都牽扯到我們的信念,也就是價值觀。我們的想法與行動都來自於此,這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生活、看待每個人事物。

回到溝通議題上,我們溝通的最終目的,要為了去解決問題。但有時,我們會因為種種情緒偏離了我們的目標,例如恐懼於責任背在身上,而去指責他人才是這個問題的“戰犯”;或是我們喜歡節省力氣的大腦開啟導航模式,讓反射功能經常在線,例如使用直覺、刻板印象與成見套用在對方身上去模擬對方可能會說的話、做的事,雖然這樣顯得有效率,但總是壞了事,讓溝通效果降低。

在溝通中,我們為了達成目的與手段,時常會出現控制討好這兩種情況。
控制是為滿足自身的期望、當成自身生命(價值觀)的延伸而出生的強迫他人產物,最常聽到的“為你好”其實背後真實意涵是“為我好”。
討好一樣是為滿足自身的期望,強迫自己做出為他人好的行為,期望能得到他人的回饋。
在溝通裡,設置界線可以讓我們不超出範圍去跟人互動(控制)或退縮範圍勉強自己(討好)。就如同情緒勒索這本書所談到的情緒界線,在人生中有許多尺度要自我掌控”攻與守”的時機點。

前面提到有個非常影響溝通的關鍵主題:情緒。人生中有各種情緒帶來多采多姿的生活,快樂、憤怒、恐懼與焦慮、悲傷等等,不管是否外顯於外在行為或內化為內在壓力,都是讓事件產生波折的觸發器。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緣由,就能預防、處理以及抑制自身狀態事故。
例如恐懼與焦慮的情緒,當要做一件沒有把握或是對於未知有不確定性時,這兩種情緒會充斥並存在腦海中,讓人受困在其中無法逃脫。作者提出最簡單的解法是:讓行動化解焦慮,反正結果總是會來臨。運用釐清狀況、思考不同的可能性與應對方法,分析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機率與解剖可能的結果,讓未知範圍縮小,就能逃出這個情緒牢籠了。

當然,有時我們會遇到能溝通與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有效溝通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先區分出在我們的生命中,哪些人是我們所重視的、哪些人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生命短暫,時間有限,要把我們的精力放在我們重視的人身上。
當不得不面對那些不重要但需要短暫交流的人們時,我們就得鍛鍊出自身的防護罩,來保護自己免於攻擊。先思考:對方對我很重要嗎?他是不是藉由我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把時間放在他身上對嗎?
並非要表示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很多引起注意的對話和討論只是價值觀的衝突或情緒發洩。面對這些非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時,就開啟防護罩遠離他們吧!

最後,有個個人特別覺得實用的部分:在不熟悉的社交場合,該怎麼辦?
參加聚會,都窩在角落時,會不會很懊悔為什麼自己要來參加這種場合?或是羨慕其他人們侃侃而談、有說有笑的交流互動?
無法踏出第一步去與人搭話,我們內在的不自在與不安全感情緒升起並主導著我們的大腦,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會不會引起別人反感,或是焦慮自己冒犯到他人。
作者在此提出了六個訣竅:

  • 心理建設:告訴自己,現場的人都跟自己一樣,並回想先前與陌生人相談甚歡的經驗,降低恐懼感、建立自信心。
  • 找安全感:克服緊張、害怕的心情後,可以找邀約人聊聊來融入這個氛圍後,請他引薦一位朋友,至少有個中間人的共通點可以接上話題橋梁。
  • 開始聊天:開場白「謝謝你救了我,我其實每次參加這種場合,都不知道該怎麼找人聊天才好。」這句話可能會得到三種回應-
    1.「我也是!」恭喜找到同道中人。
    2.「不會啦!這邊大家人都很好,像是某某某…」這通常是這位朋友對這個場合熟悉度很高,可以透過他更了解這個場合,也藉由他認識其他朋友。
    3.對方冷淡地回應句點或是表情不耐煩。可以尋找下一位,因為可能對方剛好有事、不想聊或是沒有緣分而已。
  • 選擇話題:從交換資訊中,尋找共通點,或是能深入的話題。正面的話題總是比負面的看法來得有人氣。
  • 做個好球:當對方開口問了些問題,在回答中多加敘述,讓能切入的話題點增加。
  • 轉換焦點:聊些自己的故事後,讓發言權轉換到對方身上,讓雙方的分量平衡。

溝通,是先接受自己的一切,理解自己的說話模式,再透過對對方的好奇,讓彼此成為隊友,互相支持;但當雙方界線模糊產生摩擦時,產生了控制與討好心態的偏差,需要重新劃分好界線;控制自身情緒的溫度,讓彼此在合適的狀態下進行溝通;最後不同類型的人們,有各自溝通模式類型,了解他們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步調,讓雙方能有效進行溝通。
與所愛之人,用愛的溝通來代替恐懼的溝通吧!

You may also like

留下你的想法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